- 作者:小编
- 发表时间:2024-12-22 11:02
OPE电子竞技2024年,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要求银行业保险业加快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多样化、可持续的“五篇大文章”服务体系,强调非银行金融机构主动发挥专业优势,切实发挥各自服务“五篇大文章”的职能优势。
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财务公司行业经过37年的发展,总规模已超过万亿元级别,是近年非银行金融机构拓展最为迅速的领域。2023年末,行业法人机构为241家;行业资产总额为8.97万亿元,较2022年末增长723.91亿元,同比增长0.81%;服务的企业集团和成员单位涵盖交通运输、电力、石油化工、钢铁、机械制造、民生消费等17个行业。
财务公司要聚焦这一小众金融业态的“专”和“精”,在专属领域做专、做精、做优、做强,做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必要且有益的补充;要把握金融现代化的正确方向,在金融产品和服务、金融技术手段和业务流程、金融业态和金融体制等各个方面实现创新;要秉承“依托集团、服务集团”的产业属性,充分发挥贴近实体产业的优势,在延链、强链、补链的产业生态圈建设过程中主动下沉金融服务;要坚守“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初心使命,多措并举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满意度;要切实履行“让利”的服务之责,因企施策、降本让利,在降息控费中以实绩实效暖企惠企。
财务公司应坚持金融工作的性、人民性,采用新的理念、技术、服务,全面助力集团产业能级跃升。
锚定新质生产力,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将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紧密结合,有利于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当前,提升金融服务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能力和水平,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发展,是财务公司行业的必答题。财务公司要专注服务集团主业发展,发挥贴近产业优势,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特别是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推动创新链和资金链无缝衔接,助力全面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践行“双碳”目标,丰富绿色金融产品。自“双碳”目标提出以来,财务公司行业聚焦“点绿成金”,系统谋划、全面发力绿色金融。业内部分电力能源类财务公司已形成以“绿色+”协同服务体系为标志性产品组合的绿色金融产品服务体系。聚焦“双碳”目标,财务公司行业既要“内挖潜”,主动遵循并准确把握绿色金融发展规律,加快布局绿色能源新赛道,持续提升绿色信贷占比;又要“外求索”,用好用足专项金融工具,助力集团绿色产业降本增效及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围绕薄弱环节和现实需求,加快发展普惠金融、养老金融。财务公司支持产业链小微企业是集团培育产业链优质企业、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也是财务公司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的要求。从功能定位和资源禀赋看,财务公司的普惠金融服务内涵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通过灵活的金融服务解决集团产业链终端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另一方面通过积极利用再再贴现政策,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企业的精准支持。在养老金融新赛道上,受限于服务对象和业务资质,财务公司应更注重通过财资服务,协助集团做好企业年金投资管理。
聚焦效能和安全,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动“数智财司”落地。近年来,财务公司行业通过数据治理在“破”与“立”中实现数据和业务双重驱动,将金融服务更为广泛、更加深入地嵌入集团产业转型各类场景中,在集团产业金融维度实现“数据赋能”。未来财务公司应根据风险偏好和业务规划,夯实数字化基础,深化数字技术应用,加快“数智财司”建设。
财务公司行业拥有专注“产融结合、以融促产、以融强产”,做大做强“五篇大文章”的良好基础和现实条件。但财务公司行业要在保持经营活力与有效防范风险之间寻找平衡,未来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资产负债久期管理与科技金融风险管控的调和问题。引导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指明科技金融更需要“耐心资本”。但财务公司与生俱来的“出生缺陷”无法规避,主要表现为资金池波动剧烈、信贷资产弹性不足以及规模体量不够。在资产负债管理端如何增强科技金融支持的精准性和可持续性,如何对科技型成员企业执行差异化“三查”标准,仍需加强研究。
绿色金融的政策支持不足。财务公司主体暂时无法享受绝大部分绿色金融优惠政策及专项工具的支持,且受延伸产业链试点受限及票据新规等影响,业务外延受限,绿色金融服务直达性较差,对绿色金融业务普遍无专项激励考核管理模式。
数字金融热潮下运动式转型风险加大。从二代征信系统、新一代票据系统到“集团司库+财司核心系统”的一体化平台,财务公司行业数字金融的推进速度持续加快,但在后续客户应用体验和运维更新上缺乏持续投入,或产生虎头蛇尾现象。
普惠金融的内外环境与市场化机构仍有差距。一是市场的普惠金融支持政策暂时无法覆盖财务公司行业,与外部商业银行相比,普惠产品和服务或缺乏竞争力;二是财务公司内部缺乏专门的普惠金融管理考核机制,包括人才储备、信息科技等层面也存在一定差距,内生性动力待挖掘。
财务公司行业唯有主动适应国资央企新管控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向“新”增“智”、聚“链”做“优”,才能进一步发挥产融结合的“基因优势”,以自身高质量发展提升集团产业能级。
相关文章: